|
您現在的位置是: 網站首頁 >> 洛陽禮儀公司 |
禮儀主持應具備哪些能力? |
發布者:admin 發布時間:2020/5/27 閱讀:660次【字體:大 中 小】 |
|
|
禮儀主持應具備哪些能力? 目前,人們談到主持活動時,主要關注的領域是廣播電視,其主持活動的實施者則是主持人。 除了廣播電視領域,還有大量人員在從事與廣播電視主持活動類似的語言傳播活動,包括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傳媒領域與非傳媒領域等。 各種類型的禮儀主持從核心活動屬性看都屬于語言傳播活動,即通過語言表達及副語言輔助等手段,實現信息流動、情感共鳴、流程推進、展現形象的目的。根據語言傳播活動的場所及功能,禮儀主持可以分為公務、商務、外事、典禮、文藝、文化等類型。 而不同類型的禮儀主持從特點而言,其重點表現有所不同。公務禮儀主持規范嚴謹,商務主持專業誠信,外事主持平等互信,典禮主持莊重大方,文藝主持藝術典雅,文化主持厚重儒雅等。 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禮儀主持人往往直接來源于各個禮儀活動領域內的從業者。他們不一定是語言表達專業出身,但其工作又與語言表達和禮儀文化息息相關。因此,此類人員將面臨兩個方面提升的需求:一是語言能力素養;二是禮儀文化素養。 目前看來,這兩方面的能力素養絕大多數情況下由禮儀主持人自我習得。有少數院校根據社會上對于此類人才的需求,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設置禮儀主持的相關方向,進行專業人才培養。不過從社會人才供求關系角度統計,無論是因為供不應求的結構性失衡,還是因為各個領域對禮儀主持人才差異化的需求,絕大多數禮儀主持人,還是來自某專門領域熟悉相關事務的人士,比如公務禮儀主持人往往來源于公務部門,外事禮儀主持人來源于外事部門。因此,進行職業培訓和考核的社會化,對他們來說就變得非常必要。尤為重要的是,從文化角度對禮儀主持人進行培訓,除了可以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外,還有助于強化禮儀主持人文化交流與文明浸染的意識與能力,進而對全社會文明素養的提升起到積極的示范引導作用。 回溯歷史,語言表達一直存在于傳播活動中,同時在傳播活動中也豐富了人們對語言的認識,推動了語言表達向深度和廣度拓展。 可以肯定地說,語言素養是基礎。禮儀主持是使用有聲語言進行儀式組織、流程駕馭、傳播信息、溝通交流的活動,其語言素養涉及的最基本的方面就是普通話的掌握能力。 普通話是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也是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和標準語。在尊重語言(主要是方言)多元化發展的同時,推廣普通話既有助于加強人們的語言溝通,提升交流效果,同時也可以通過“語同音”的話語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共融。 就禮儀主持而言,在一定范圍內使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組織儀式性的活動,這是語言表達必須要規范的原因之一。口語表達角度而言,禮儀主持過程中所使用的主持語言應該是規范的、大眾的、通用的語言。而這個一定范圍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擴大的,尤其是對于國家和社會層面的禮儀活動而言,這種通用性的要求就更為嚴格,比如重大活動的開/閉幕式、國事活動、紀念日活動等,主持人必然要使用通用的語言。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語委聯合印發《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指出要充分發揮普通話在提高勞動力基本素質、促進職業技能提升、增強就業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要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在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同時,尊重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創造性地發展當地特色文化產業,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具體措施方面則提出,要同步推進職業技術培訓與普通話推廣。在各級各類扶貧職業技能培訓項目中,要把學習掌握普通話作為培訓的重要內容,把普通話推廣與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顯著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術技能水平,提高就業競爭力,促進就業脫貧。在更高的目標層面則提出,要大力加強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基本規范標準納入各級各類校長綜合培訓和教師業務培訓,強化校長、教師和學生自覺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意識。 可以說,推廣普通話,加強語言交流,已經從基礎的交流層面,發展到脫貧攻堅的戰略層面,并進而上升到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層面,其認識程度逐層加強。 |
|
|